六祖坛经
阅读主题
正文字体
字体大小

定慧品第四

本章节1052字2025-05-26 22:04:29

师示众云。善知识。我此法门。以定慧为本。大众。勿迷。言定慧别。定慧一体。不是二。定是慧体。慧是定用。即慧之时定在慧。即定之时慧在定。若识此义。即是定慧等学。诸学道人。莫言先定发慧.先慧发定各别。作此见者。法有二相。口说善语。心中不善。空有定慧。定慧不等。若心口俱善。内外一如。定慧即等。自悟修行。不在于诤。若诤先后。即同迷人。不断胜负。却增我法。不离四相。善知识。定慧犹如何等。犹如灯光。有灯即光。无灯即闇。灯是光之体。光是灯之用。名虽有二。体本同一。此定慧法。亦复如是

师示众云。善知识。一行三昧者。于一切处行住坐卧。常行一直心是也。净名云。直心是道场。直心是净土。莫心行谄曲。口但说直。口说一行三昧。不行直心。但行直心。于一切法勿有执着。迷人着法相。执一行三昧。直言常坐不动。妄不起心。即是一行三昧。作此解者。即同无情。却是障道因缘。善知识。道须通流。何以却滞。心不住法。道即通流。心若住法。名为自缚。若言常坐不动是。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。却被维摩诘诃。善知识。又有人教坐。看心观静。不动不起。从此置功。迷人不会。便执成颠。如此者众。如是相教。故知大错。师示众云。善知识。本来正教。无有顿渐。人性自有利钝。迷人渐修。悟人顿契。自识本心。自见本性。即无差别。所以立顿渐之假名。善知识。我此法门。从上以来。先立无念为宗。无相为体。无住为本。无相者。于相而离相。无念者。于念而无念。无住者。人之本性。于世间善恶好丑。乃至冤之与亲。言语触刺欺争之时。并将为空。不思酬害。念念之中。不思前境。若前念今念后念。念念相续不断。名为系缚。于诸法上。念念不住。即无缚也。此是以无住为本。善知识。外离一切相。名为无相。能离于相。即法体清净。此是以无相为体。善知识。于诸境上。心不染。曰无念。于自念上。常离诸境。不于境上生心。若只百物不思。念尽除却。一念绝即死。别处受生。是为大错。学道者思之。若不识法意。自错。犹可。更误他人。自迷不见。又谤佛经。所以立无念为宗。善知识。云何立无念为宗。只缘口说见性。迷人。于境上有念。念上便起邪见。一切尘劳妄想。从此而生。自性本无一法可得。若有所得。妄说祸福。即是尘劳邪见。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。善知识。无者。无何事。念者。念何物。无者。无二相。无诸尘劳之心。念者。念真如本性。真如即是念之体。念即是真如之用。真如自性起念。非眼耳鼻舌能念。真如有性。所以起念。真如若无。眼耳色声当时即坏。善知识。真如自性起念。六根虽有见闻觉知。不染万境。而真性常自在。故经云。能善分别诸法相。于第一义而不动。


标签:坛经

相关作品

  • 金刚经

 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,(后秦)释鸠摩罗什译,晚唐五代刻本,汉文珍贵古籍,存藏于国家图书馆。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。全称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》(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释义: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)...

   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· 著
  • 四十二章经

    佛教经典,共一卷。一般认为此经典是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。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经录《出三藏记集》记载:“《四十二章经》一卷,《旧录》云:《孝明皇帝四十二章》,安法师(指东晋道安)所撰录阙此经。”并于其补充说明中提及明帝遣使者赴西域求法,“于月支国遇沙门竺摩腾译写此经...

    后汉摩腾、竺法兰共译 · 著
  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
    佛教经典,简称《般若心经》或《心经》,唐玄奘译,知仁笔受,共一卷,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。由于经文短小精粹,便于持诵,此经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。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。...

   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· 著